第一次翻開《約翰 . 克里斯朵夫》這本書是一年前,當時看了幾章就被深深迷住,確定這是本精讀書。但迫于小說太長,一直拖拉擱置。到這個超長寒假,終于將這部偉大的作品讀完。
如果再追溯到讀這本書的原因,大概是因為有次閑聊中,一位朋友談到此書。絲毫不掩對主人翁克里斯朵夫的熱愛。用他的話來說就是:人人都在與這生活辛苦地斗爭。一個人要經歷多少才能走到人生末尾啊。
這本書塑造了他底層的認知。正如很多年前,一位朋友跟我談到路遙的《人生》,這本書改變了他的一生,讓他在猶豫中堅定選擇了復讀,從一個三本院校到第二年如愿考上一本。誠然,他真正改變了自己的人生?;氐娇死锼苟浞?,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多震撼。全書128萬字,比紅樓夢還多半部紅樓夢。至少40h小時的閱讀時間。好的作品是跨越年代的,只要還存在著人類這個物種,文學就不會消失,文學就永遠有價值。
太難去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感覺,大概真正好的東西,永恒的東西,它一定是“復雜”的。閱讀這本書常常感受到痛苦,隨著克里斯朵夫遭受的磨爛,事業,愛人,青春,生命,所有的分離與誤解讓人跟著一起痛苦。但同時,這又是一本希望之書。不知多少次在跟著主人公一起落淚后,又重新揚起出發的風帆。正是生生不息的希望,總是能夠讓我們重新快樂起來,生命里總還有一些東西,它是值得付出和熱愛,讓人欣喜狂跳的。
一個人這一生到底要經歷多少?這段稍微的空閑時間,自己也做了很多思考。關于哲學命題上的重要問題,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。它到了一定的時間和時刻,總會顯現出來?;蛟S有的人幸運到不用思考,就可以風平浪靜的過完一生。但思考的人未必也都是“痛苦的蘇格拉底”。也許“幸福的蘇格拉底”也才是我們追求的狀態。前兩天還在看一個訪談,關于陳嘉映的分享:何為良好的生活?那一定不是沒有痛苦的,絕對快樂的生活。我們活著并不單單只追求快樂,如果快樂這么重要,那么你愿意飲下一杯喝下去就會永遠快樂的酒嗎?
你永遠快樂,再也感受不到情緒的起伏和變化。感受不到任何痛苦。真的有人愿意這樣做嗎?也許有人愿意這樣做,但一定會有人懷疑這樣的生活。因為這樣的生活并不完整而充分。何為良好的生活?我想克里斯朵夫這樣的生活稱得上良好,甚至卓越。一個人永遠不能被打倒的就是精神,他做到了,他從一個狂放不羈的天才藝術家到最后歸于寧靜平和。平靜地面對死亡,死亡的那頭,是他所有愛過的人等著他,還有“未來,即將到來的日子”。是那么的幸福和恬淡。他真正得到了永恒的幸福和安寧。
編輯:美編